Home | About | Posts | English

Soil museum introduction - 土壤博物館導覽

2021/11/13
土壤博物館的參觀是農化系土壤學實驗的其中一堂課,作為助教需要協助講解土壤博物館,以下為參考老師前幾屆導覽的內容寫成的參觀解說。

前言:土壤剖面

這裡展覽的土壤剖面都是直接從原地開挖土壤剖面、灌膠乾掉之後挖出來的,可以最大程度的保留土壤在原本地下的構造,因此很適合用來觀察土壤。觀察土壤的重點有幾個,這次會著重在這些土壤是怎麼化育,以及他們的美國土壤分類系統 (USDA Soil Taxonomy)。

化育這個詞,英文稱作genesis,就跟生物學上胚胎的發育學是差不多的概念,講述土壤如何從出生到老的過程,這個過程包含了物理、化學、生物性作用,相當的複雜,而分類系統是我們為了方便不同的人有一個溝通的語言所創造的,假如我今天說這個土叫做黑土,但你說這個土叫做灰土,我們就會難以溝通,土壤分類系統就是為此而生的,現行的土壤分類系統有兩種,分別為FAO使用的World Reference Base (WRB) 以及美國農業部 (USDA) 使用的Soil Taxonomy,我們主要使用Soil Taxonomy,而在土壤博物館的剖面上也都會標示上不同的土綱 (Soil Order)。另外,土壤的分類主要靠診斷表育層 (epipedon) 與診斷化育層 (horizon),診斷 (diagnostic) 就是不管誰來看都會得到一樣的結果,也就是一種客觀的說明。等等會逐步說明各個土壤剖面的epipedon及horizon。

Entisol:年輕的土壤們

在剖面解說牌上標的土綱排列方法是由初步風化到風化最高,最後一個是較為特別的等下會說。在風化的過程中,岩石在逐漸崩解的過程中會釋放出氧化鐵,氧化鐵將土壤染紅,因此我們剖面從一開始到後來是越來越紅的。

剖面1-3是屬於Entisol,雖然剛才說要說明土壤分類參考的epipedon與horizon,但很可惜Entisol在分類上的依據就是因為他還太年輕,沒有任何明顯足以被分類的特徵,無法被分類到其他11個土綱,因此才被分類到Entisol。

Q:土壤是從什麼東西來的?
大部分的土壤是岩石風化來的,因此剖面1、2都是以大塊的石頭為主,比較剖面1和剖面2的岩石,可以發現剖面2的石頭比較圓,這些當然不是人為磨平的,而是順著河流搬運過程所形成的鵝卵石,也就是說剖面2是沖積搬運而成的土壤,位於苗栗公館,這個剖面土層很薄,而且底下的石頭都是鵝卵石,臺灣很多的土壤都是這樣,這些鵝卵石都是從中央山脈搬運下來的。剖面1則因為風化程度低,土層也很薄,越往下石頭越大,而且和剖面2不同,主要是有稜有角的,因此這個剖面並不是沖積,而是崩積造成的,崩積就是石頭崩落下來,而不是順著流水流下來。

Entisol除了沖積的鵝卵石與崩積的有稜有角的石頭之外,還有可能是帶來泥沙,那這時候就會形成剖面3,底下並沒有大塊的石頭而是較細的泥沙,這三個剖面皆屬於Entisol,就是沒有B層的土壤。

Histosol:不是岩石的土壤們

剛剛有說大部分都是從岩石風化來的,但也是有例外,那就是有機質土壤Histosol,這種土的分類是由於其組成物基本上都是有機物,有機層超過40公分厚。剖面4-5都是有機質土,剖面4的快官是一個木材集散地,因為長期的累積才生成有機質土,但是有機質的剖面標本保存不容易,所以圖上面才會龜裂,這不是原本的龜裂可以忽略,此外,剖面4的表層30公分有明顯不同的樣貌,這是農民為了生存要種田,所以才從別的地方移土過來耕種的,我們稱之為「客土」,不是原本化育出來的。而剖面5才是最典型的有機質土壤,鴛鴦湖是一個高山湖泊,在20公分以上全部都是有機質累積所造成,有機酸還會把底下的岩石漂白。

Andisol:火山灰的特殊土壤

介於岩石與有機質間,則有另一種富含有機質的土壤,也是相對年輕,就是Andisol,他們的分類依據是超過60%具有火山灰的特性,火山灰因為噴發時冷卻快,形成的礦物結晶不良好,也就是所謂的玻璃物質,這些玻璃物質具有和一般岩石礦物很不一樣的性質,Andisol這個名詞的由來是日文的「暗土」,在日本很大部分的土壤都是Andisol,這些土壤通常具有很多的有機質,和Histosol的差異在於Histosol的pH通常很低,但Andisol的pH則比較高,因此適合耕種。在臺灣Andisol的分布區域就只有陽明山一帶,例如剖面6的紗帽山。

Inceptisol:構造B層

接下來的Inceptisol中文叫做弱育土,代表他是化育程度較弱的土壤,但也是有化育喔。他的分類依據是所謂的變育層 (cambic horizon),代表B層有初步的化育,但是我們又沒有看到其他任何物質洗入特徵,也就是不符合接下來任何一種diagnostic horizon。所謂初步的化育就是有「構造」的意思,構造代表土壤顆粒不是單純分散,而是能夠組成例如團粒、角塊這樣的形狀,因此變育層又叫做構造B層,如果一個剖面只具有構造B層,而不具有其他的診斷化育層,那麼這個剖面就會被分類到Inceptisol。

剖面7宜蘭福山是在森林,具有O層,O層出現A層,A層之下有變黃,這個變黃代表有初步的B層形成,也就是有氧化鐵釋出的現象,顯示有化育,但是我們並沒有看到物質洗入的現象,因此叫做變育層,分類到Inceptisol。剖面8則是在沖積平原,也是有變黃一點,可以叫做變育層。

Mollisol:草原氣候

接著這個也算是年輕的土壤Mollisol,有機質含量多,高鹽基飽和度,中偏鹼性土壤,是很肥沃的土壤,很有名的就是溫帶草原。剖面9東河小馬位於臺東縣內,小馬這個詞應該是原住民的語言。臺灣東部是板塊擠壓帶,所以海岸山脈以東都是菲律賓海板塊擠壓所造成,故這個剖面的母質為黑色的玄武岩,逐漸風化才變紅色的。剖面9的風化並沒有很明顯,並沒有太多紅色,反而是表層的植被是一年生或兩年生的植物,受到成土因子中的植被影響累積許多有機質,雨量也不是很大,所以不會把養分洗掉,故Mollisol診斷標準為深色且具高鹽基飽和度 (> 50%) 的黑沃表育層 (mollic epipedon)。與黑沃相對的是黑瘠表育層 (umbric epipedon),其鹽基飽和度小於50%。

Vertisol:半夜傳出的怪聲

Mollisol跟Vertisol在臺灣的分布很常重疊。Vertisol出現在基性到超基性岩石出露的環境,在臺灣主要是蛇紋岩,蛇紋岩表面具有似蛇的紋路,風化容易生成蒙特石 (montmorillonite),蒙特石是一種膨潤石 (smectite),是會膨脹收縮的2:1型礦物,在臺東花蓮以往常會發生鬧鬼事件,在半夜的時候竹造的房子會開始發出扭曲的聲音,人們聽了很害怕,這是因為白天的時候很熱會膨脹,而夜晚變冷就開始收縮,地表就開始膨脹收縮並龜裂,竹造的房子就會摩擦出現聲音。

Vertisol的分類依據是由於其收縮膨脹的特性,和火山灰土壤一樣都是直接有一個足以判別的特徵,當土壤出現大量的smectite,且具有這種楔形的構造 (wedge shaped peds),就可以被分類到Vertisol,在池上蛇紋岩出露區的剖面10跟剖面11都具有楔形構造,楔形的意思是因為smectite從四面八方來的力量不同,所以會產生這樣的形狀,當這樣的膨脹收縮持續一段時間就可能會生成斷面擦痕 (slickenside),是很光滑的構造表面,因為構造互相摩擦而導致。這裡是風化強度達到中度。

化育程度漸高所帶來的特徵

從這裡開始,物質的洗出洗入越來越明顯,次生黏土礦物生成,無定型的非結晶物質也產生,顏色也越來越紅,先來介紹在化育程度較高的土壤中會出現的幾種特徵。首先,洗出作用會造成漂白層這樣的特徵,例如在冷涼潮濕的環境中,有機酸會帶走鐵鋁然後洗入更下層的土壤,故漂白層是個幾乎只留下矽酸鹽礦物,尤其是抗風化的石英這樣的化育層。再來,有洗出就會有洗入,這時深層的土壤就會形成淋澱層 (spodic horizon),因此淋澱層是唯一有機質累積在B層的情況,土壤博物館內有阿里山的淋澱土土壤切片照片,裡面顯示的是有機質與鐵鋁的錯合物。

另一種化育過程會產生的特徵,是黏土礦物的洗入,除了前面說的有機質與鐵鋁洗入之外,黏粒也會隨著水向下流動,而洗入的黏粒會形成有整齊排列的黏聚層 (argillic horizon),整齊排列的黏粒具有雙折射現象,黏聚層的黏粒膜是光滑平整的,可以看到猶如抹白膠一樣的光滑,孔隙襯裡 (pore lining) 是根腐爛之後氧化鐵和黏粒堆積在根孔的表面,如果挖到這樣的東西就可以判斷有強烈的洗出與洗入作用。

此外若累積很多氧化鐵,表層的有機物可以將其還原並往下移動,但再次氧化就會形成鐵錳結核 (看起來很像石頭但不是石頭),水平形成的鐵錳結核就會形成薄膠層 (placic horizon),會阻礙根的發育。

Alfisol:風化程度較高

繼續風化,澎湖拱北,澎湖的母質是玄武岩 (鐵含量比較多),且氣候為熱帶,很容易就變成鐵染紅的土壤,剖面12的黏粒洗入明顯到有黏聚層所以可以被分類到Ultisol或是Alfisol,而這裡的土壤又具高鹽基飽和度與高pH,因此可被分類到Alfisol淋餘土,澎湖的雨量不夠多,但長久以來也是有黏粒累積的情況。

剖面13臺南林鳳營,在嘉南平原內陸,這地方原本都是湖泊的底泥乾涸之後逐漸變成土壤母質,因此很黏,黏粒很多但是smectite、蒙特石不多不會成為Vertisol,構造尺寸比較大,剖面13中黏粒是累積在一個很大的斷面上,有比較光滑的斷面,這個也是Alfisol。

Spodosol:我個人的最愛

繼續風化,假如是在冷涼潮濕的環境例如深山,就可能生成Spodosol,剖面14為阿里山的Spodosol,在分類上Spodosol是因具有診斷化育層spodic horizon而分類,由於冷涼潮濕的氣候累積了有機質表層,表層的有機酸溶解礦物並且漂白了E層,把有機質與鐵鋁都帶走,進入到較深處 (砂質地有利於洗入),顏色比較暗是因為有機質包裹住金屬,這個顏色也可以作為現場分類的依據之一,而且有機碳儲存在B層,這裡的母質是砂岩,但淋澱土在臺灣只出現在嘉義以北,以南則因為氣候炎熱而不會有。

Ultisol:老年的土壤

再回到低海拔臺地,剖面15為新北三芝的Ultisol,Ultisol的分類依據是具有黏聚層,但是在長年多雨的條件下鹽基離子都被洗掉了,鹽基飽和度與pH都低,就會被分類到Ultisol。這是陽明山的熔岩流所堆積成臺地,氣候高溫多雨下可以快速風化出氧化鐵累積,黏粒經過質地分析可以確定其累積。

剖面16是新屋桃園農改場,這是桃園臺地的紅土,是第四紀大約兩百萬年到兩萬年間大量的洪水堆積成一個臺地,河水流經下切也會造成河階地。但可以發現剖面16其實沒有那麼紅,這是因為清朝的漢人來臺開發時要解決糧食作物,那漢人就是種水稻,因此桃園有很多埤塘來收集雨水,日本人也開始開桃園大圳,之後民國時期也造石門水庫,都是為了種水稻,那一直種水稻的話,鐵會開始被還原,所以可以看到有些沒有那麼紅的地方就是淹水造成的還原,還原後的鐵在乾季又重新氧化,然後種跟不種的時期又會造成地下水位的交替變化,這時就會發生這種鐵錳重新分布的現象,甚至形成網狀現象,這就是這裡呈現的鐵網紋 (plinthite),他的特徵是你在野外挖出來之後就回不去了,會直接乾在那裏,鐵網紋可以用來判斷地下水位最高點。

剖面17金門的Ultisol不是搬運的,而是原地花崗岩風化產生的黏粒,pH低,鐵鋁帶正電。只剩下高嶺石與石英,高嶺石是礦物風化最終的產物,而因為高溫多雨所以有機質不多。

Oxisol:最老的土壤

最老的剖面18屏東老埤與剖面19楊梅埔心都屬於Oxisol,因為都只剩下氧化物所以就叫做氧化物土,已經接近一百萬年,黏粒膜都已經崩垮,土壤的化育就跟人的一生一樣,此時的土壤全部都是黏的,CEC也是最低,已經沒有分層的感覺。

Aridisol:特例

第十一個土綱Aridisols,雖然臺灣沒有沙漠,但是鹽化土壤也算在Aridisol底下,所以臺灣具有十一種土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