X-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of clay minerals (土壤的XRD黏土礦物分析)
2021/08/21
有夠可怕,不知不覺八月就要過完了,我的實驗還有很多還沒完成,看來在剩下的暑假要更為努力了。
黏土礦物的分析是土壤化育研究重要的一環,鑑別土壤中的黏土礦物是很重要的,由於在風化過程中礦物會互相轉變,了解礦物種類就能知道風化的進程,因此我的碩班研究會需要使用到黏土礦物的鑑別分析,這通常是使用X光繞射 (X-ray diffraction, XRD) 來達成,這幾天我有位好心的朋友整理了前處理的步驟,作為回報要幫他檢查內容的正確性,所以翻閱原文來多學點知識。
前處理種類
XRD所使用的黏粒,通常是經過去除有機物與鐵鋁氧化物後,經過Stokes’ law沉降後所收集的黏粒,也就是經過與吸管法 (pipette method) 質地分析相同的前處理,並抽取小於2 μm的黏粒,收集到的黏粒會再經過不同前處理以鑑別礦物種類,包含:
- 鎂飽和 (Mg-saturation)
- 鉀飽和 (K-saturation)
- 鎂飽和+甘油 (glycerol)
- 鹽酸 (6 N HCl)
三種前處理是為了讓不同礦物在XRD下的層間距離改變,下個段落會詳述。
那麼主要的參考資料仍舊來自我們熟悉的好朋友 -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所出版的方法書 (Whittig and Allardice, 1986)。
為何要做前處理?
就先不細講XRD的原理 (改天有空再獨立寫一篇說明),簡單來說XRD可以測定礦物中的晶格層距,在層狀矽酸鹽的層與層之間有距離,又被稱作d-spacing,層距在不同的礦物中有所不同,判斷層距可以把礦物歸類,有某些礦物的層距還會在礦物吸收了離子之後發生膨脹收縮的現象,因此利用不同的前處理可以增進鑑別度,進而判斷不同的礦物。
常見可區分的黏土礦物包含了:高嶺石 (kaolinite)、綠泥石 (chlorite)、蛭石 (vermiculite)、膨潤石 (smectite,包含蒙特石montmorillonite) 與伊萊石 (illite),而石英 (quartz) 也會一併鑑別。他們不同的膨脹收縮特性與晶格使得在XRD的波峰有所不同。
幾種處理中,鎂離子飽和可造成整齊的水的層間吸附 (interlayer adsorption) 並提高層間距離,鉀離子飽和則能限制水的層間吸附 (特別針對vermiculite),鉀飽和處理還會額外加溫以觀察到高溫所造成的現象。
- 鎂飽和能讓高膨脹收縮的礦物 (vermiculite與smectite) 層間距離膨脹到1.4 nm,因此鎂飽和下的1.4 nm包含vermiculite與smectite,還有原本就是1.4 nm的chlorite (chlorite不會膨脹收縮)。
- 甘油處理是特別用於鑑別vermiculite與smectite的差異,在鎂飽和後smectite能夠吸收雙層的甘油分子結構,使其層間距離增加到1.77 nm,而vermiculite則維持1.4 nm。
- 鉀飽和能使vermiculite的層間距離直接收縮至1.0 nm,而smectite則是在鉀飽和後加溫 (大約超過100°C) 收縮到1.0 nm,另外chlorite則一樣維持1.4 nm。
- 鉀飽和的加溫處理是為了鑑別kaolinite,由於kaolinite不會膨脹收縮,不管在任何處理都會維持0.72 nm的層間距離,但是其結構會在加溫至550°C後崩解消失。
- 鹽酸處理則是為了破壞chlorite層間的類brucite結構,由於chlorite在任何處理下皆維持1.4 nm,其訊號的一半0.7 nm和kaolinite重疊 (XRD訊號的一半也會有,詳情請查布拉格繞射),不易鑑別,在層間結構破壞後就會消失。
另外未提到的illite因為不會膨脹收縮,層間距離會保持1.0 nm,簡單整理為表格如下,單位皆為nm,鹽酸只需注意chlorite的消失即可。
礦物 | 鎂飽和 | 鎂飽和+甘油 | 鉀飽和 | 鉀飽和+110°C | 鉀飽和+550°C | 鹽酸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高嶺石 (kaolinite) | 0.7 | 0.7 | 0.7 | 0.7 | 消失 | 0.7 |
伊萊石 (illite) | 1.0 | 1.0 | 1.0 | 1.0 | 1.0 | |
綠泥石 (chlorite) | 1.4 | 1.4 | 1.4 | 1.4 | 1.4 | 消失 |
蛭石 (vermiculite) | 1.4 | 1.4 | 1.0 | 1.0 | 1.0 | |
膨潤石 (smectite) | 1.4 | 1.8 | 1.2 | 1.0 | 1.0 | |
石英 (quartz) | 0.334 | 0.334 | 0.334 | 0.334 | 0.334 |
鎂飽和步驟
- 取約25 mg的黏粒置於適當的離心管內
- 以0.1 M HCl調整黏粒pH值至3.5-4.0 (若黏粒本身過於鹼性會造成Mg(OH)2沉澱,K則沒這個困擾),非鹼性土壤可省略
- 加入適量5 M Mg(OAc)2讓整體溶液達到約0.5 M的Mg濃度並混合,以1500 rpm離心5分鐘後丟棄上清液,重複兩次 (該步驟可去除溶液中的氫離子)
- 加入適量0.5 M MgCl2並混合,離心丟棄上清液,重複兩次 (該步驟是為了達到Mg飽和)
- 加入適量50%甲醇清洗,並離心去除上清液
- 加入適量95%甲醇清洗,並離心去除上清液
- 加入適量95%丙酮清洗,並離心移除上清液 (以上三步是為了去除溶液中的鹽類,即氯離子)
- 使用0.1 N AgNO3進行氯離子的檢驗,滴入前一步的上清液中若產生沉澱則重複清洗步驟
以上,鎂飽和完成,接著可以直接進行mounting或是接甘油處理。其實原文對於劑量描寫相當少,我寫適量的原因是原文就是寫適量,或是大約10 mL,因為XRD鑑定並不是精確定量所以只要達到飽和就夠了,若提高黏粒的用量則藥劑用量自然也提高。
在我們實驗室的前人文獻中,使用的Mg(OAc)2為60 mL與30 mL (前後兩次),MgCl2則是30 mL,每次混合都是震盪2小時,在清洗的部分應該是為了安全性而分別改成30 mL的50%酒精、95%酒精與95%丙酮各震盪5分鐘。
鉀飽和
- 取約25 mg的黏粒置於適當的離心管內
- 加入適量1 M KCl進行鉀飽和處理,並離心去除上清液,此步驟重複四次以確保達到最好效果
- 加入適量50%甲醇清洗,並離心去除上清液
- 加入適量95%甲醇清洗,並離心去除上清液
- 加入適量95%丙酮清洗,並離心移除上清液 (以上三步是為了去除溶液中的鹽類,即氯離子)
- 使用0.1 N AgNO3進行氯離子的檢驗,滴入前一步的上清液中若產生沉澱則重複清洗步驟
以上,鉀飽和完成,在進行mounting後會再接著加溫處理。
我們實驗室的前人文獻中1M KCl用量為30 mL重複三次,清洗部分也是和鎂飽和一樣換成較安全的酒精。
甘油處理
由於vermiculite與smectite在鎂飽和處理下的波峰都在1.4 nm,但甘油可使smectite進一步膨脹超過1.4 nm,所以會在鎂飽和下再多一個Mg-甘油處理。
甘油的好處在於可被smectite穩定吸收,所產生的1.77 nm波峰不太跟其他礦物重疊,且甘油難揮發,很穩定。
方法為將2 mL蒸餾水與2滴甘油加入經過鎂飽和的樣品中,之後即可進行mounting。
然而在Mosser-Ruck et al. (2005) 提到直接加入甘油會對樣品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擾,因此建議改為使用甘油薰蒸的方式,將樣品暴露在100°C的甘油蒸汽中。
鹽酸
鹽酸可以挑選幾組有疑似chlorite的組別做即可,這步驟是參照我們實驗室的前人文獻
- 取約25 mg的黏粒置於適當的離心管內
- 添加30 mL 6 N HCl進行90°C水浴30分鐘,離心去除上清液
- 使用與鎂飽和、鉀飽和相同的清洗方式與氯離子測試
以上完成鹽酸處理,直接進行mounting即可。
定位排列 (oriented aggregate)
若是將混合的樣品測定XRD,沒錯是可以測得層間距離,但是因為礦物有三個方向,所以其實有三種層間距離,這會使測得的訊號較為雜亂,因此若能創造具優勢的定位 (preferential orientation),便可加強某個方向的層間距離訊號,這可以透過製作定位排列 (oriented aggregate) 的定位片來達成,可以加強我們最想要的那個方向 (稱作basal diffraction) 的訊號,製作的定位片通常在一個玻片上,而這個製作的過程稱作mounting。
- 將經過鉀或鎂飽和等處理的黏粒加入約2 mL的水並混合
- 用滴管或定量吸管吸取微量的黏粒溶液並覆蓋到玻片上,吸取的量應該是剛好維持表面張力
- 讓樣品自然風乾
參考資料
Mosser-Ruck, R., Devineau, K., Charpentier, D., and Cathelineau, M. 2005. Effects of ethylene glycol saturation protocols on XRD patterns: a critical review and discussion. Clays and Clay Minerals, 53(6), 631-638. https://doi.org/10.1346/CCMN.2005.0530609
Whittig, L.D., and Allardice, W.R. 1986. X-Ray Diffraction Techniques, in: Klute, A. (Ed.), Methods of Soil Analysis, Part 1, 2nd edition. Agronomy Monograph 9. Agronomy Society of America and the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, Madison, Wisconsin, pp. 331-362. https://doi.org/10.2136/sssabookser5.1.2ed.c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