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bout thesis defense - 論文口試的大小事
2021/07/15
最近因為實驗室內碩班學長姊要畢業,在一周內聽了三場論文口試,也趁這機會整理一下論文口試要注意的事情,明年自己正式被電的時候希望能答得順暢。
在論文口試的時候,絕大多數的問題都是針對論文內容而非當場簡報的投影片 (除非投影片真的問題太大),我也看到很多老師直接拿出論文來鞭,順帶一提本年度的論文口試因為疫情都改為線上了,口委們不會被水果點心影響注意力(?)。因此,在寄出論文初稿時就已經決定一半以上會被問的問題了,務必在此步慎重,不要想說先寄出再從投影片改,雖然老師沒有明說,但從老師的反應來看,若回答「我在投影片改了」是比較不好的。而且,如果你終究要改為何不在一開始改好呢?
論文格式
在進入到學術的討論前,通常會有許多論文格式的問題,老師也常感嘆跟學生討論時很難直接切入學術問題,但也因此如果在論文的格式都完全做好可能有意外的加分(?)
常見的問題從內文到數據都有,以下列舉
- 論文的用詞精準:英文、縮寫只要第一次出現時寫出全名,不要重複出現也不要第二次使用時才出現。如果要使用某個專有名詞,務必確保該名詞在全文內是一致的,同理相同性質的單位也應該統一使用除非有另外規定。
- 有效位數,有效位數,有效位數!
- 學術名詞:在進行比較的時候要特別注意,使用「偏低」、「較高」這種詞語是不精確且不專業的,較好的做法是以統計來呈現,再不行的話也必須列出比較的對象 (相較於…較高),否則憑空寫一定會被糾正。
- 文章的頁碼:文章頁碼必定調整為正文的首頁是第一頁且是在書頁的右手邊,有時論文會有I, II, III之類的來放摘要與目錄,但總之要自己調整,讓正文的第一頁剛好就是頁碼1。
- 參考文獻:這幾乎可以另外寫一篇了,但最重要的是引用格式必須通篇一致,雖然有標準的APA可以參照,但其實老師也不會硬性要求到標準APA (因為有的老師自己用的也不是標準APA),可是一致性是比較重要的,老師們也會挑這一點。有很多人會用Endnote但要注意Endnote要每個文獻進去看輸入是否有錯,也要學如何調整Endnote到自己喜歡的格式,這些都做到後,其實難度跟自己輸入參考文獻也差不多了。
- 文章中引用:這裡要注意的是如果自己輸入而非Endnote要注意複數引用時的文獻排列順序,照年分?照作者?如果使用Endnote則要去調整,一般應該是照年分排列。
- 前言及文獻回顧的內容,大部分都是引用來的,為了使文句有憑有據,要多使用參考文獻,避免整個段落只有一個參考文獻這樣的情況。
- 如果在論文初稿寄出後有修改的話,應該要寄一份修改表給口試委員,例如一份對照表,這樣是比較好的方法,若是實體口試也可以當場印出來。
文章內容
進入到文章內容後也不要開心的太快,如果沒有質疑過自己寫論文的原因,在這一定會被問倒,有些問題我現在也還無法回答,口委們常問的問題以及需要注意的重點包含以下數個
- 這個研究主題的重要性為何? 我想應該要在做實驗時就不斷的質疑自己這個問題,如果連自己都無法說服,何來說服口委。論文中的前言與文獻回顧是讓我們闡述這件事的好地方,想辦法引經據典讓這個主題成為重量級的科學發現。另外想也知道「因為老師給我這個題目」是最差的答案,一個論文題目的完成,一定用了指導老師不少經費,為何判定這個題目應該花自己的研究經費去養?老師心裡一定有答案,但不一定告訴我們,這時就要多跟老師討論去挖,如果能挖到這個研究對老師而言最重要的原因,也許就能說服口委們。
- 要講的就在論文內寫,不要口頭補充。雖然看似是論文口試答辯,但重點是在論文而非答辯,如果某些數據有特殊意義,就在文章內寫好不要等人問,如果某項相關性會影響後續研究,就在文章內寫好不要等人問,總之是要寫好而不是等人問,這和口頭報告不同,我們有一整本論文的篇幅,這也是呼應在寄初稿時務必謹慎。但如何在文章內就寫的讓人無法質疑,這是一門很深的學問。
- 有沒有嘗試證明自己是錯誤的:因為如果你沒嘗試過,口試時就要遭到第一次的嘗試了。
- 重點VS非重點:文章的安排會有要呈現的重點與次要的非重點,選擇強調重點 (也就是文章最主要的發現) 是很重要的。
- 統計不是一切:雖然統計很重要,但是統計的顯著性並不能解釋一切,如果做那麼多實驗卻只能講統計的相關性也真的有點可惜,要進一步深入討論,記住統計不是一切。
- 這本論文的故事:口試中有位口委的話讓人印象深刻:「我們不是要聽別人的故事,我們是要聽這本論文的故事。」如何從文獻回顧與結果討論呈現出這本論文獨特的故事,我想是每個研究生需要學習的,好想知道這是怎樣的方法啊。
- 目的-結論的連結:這個和做投影片時的準備一樣,目的為何,結論就為何,不要虎頭蛇尾,今天這個故事的開頭是武松打虎,結論就不能是三國一統,論文的結論要跟隨著本文的目的走,而且很重要的是沒有結果也是一種結果,統計上不顯著、相關性不好都算是一種發現,老師都說不要因為結果不好就不敢放,那些也算是一種發現。
- 口委們也不一定懂:這是口試完老師跟我們說的話,口試時,口委是基於自身經驗在提出問題,可能有些他們覺得不合理或是不正常的地方,但這不代表就是錯的,因為真正最懂這篇論文的人應該是撰寫的我們自己,這也是因此這稱作「論文答辯」,要一一回答完老師的質疑才能成為一篇正式的學位論文,所以做好準備後就胸有成竹的回應口委們的疑問吧!
話雖如此,要把這些項目都做到應該還有很長一段時間,餘下一年的碩士班生涯,繼續前進吧!